特色办学造就襄阳教育“梦之队”
发布时间:2011-09-01 10:40 点击率:10882
一、特色办学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趋势。
去年7月,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《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(2010-2020)》工作方针中明确提出:“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,注重教育内涵发展,鼓励学校办出特色,办出水平,出名师,育英才”。“特色办学,建设特色学校”是新时期学校教育教学发展的航标,是学校教育价值追求百花齐放时代到来的征兆,是真正追求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时代来临的曙光。
“学校特色”是指学校在办学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独特色彩、风格,是学校办学过程 中的特殊性或学校个性的体现。一段时间以来,学校的发展出现了严重的“千校一面”现象。“千校一面”贻害师生健康,任其发展必将伤害本身及人才的培养。顺应每一个学生发展的差异需求,办有特色学校建设绝对 不是“贴标签”,不是“勾兑鸡尾酒”,不是“特色学校是个筐,什么都可以往里装”。我们必须正确认识特色学校的本质和内涵,摒弃热闹与浮华,追求本真和实在,不急功近利,不故弄玄虚。
二、特色办学和途径和方略。
(一)形成有特色的办学理念。
(二)构建有特色的办学模式。
(三)创建有特色的“学校整体”。
(四)建设有特色的教师队伍。
三、文化引领,精神默化,增强九中特色办学内在动力。
从某种意义上讲,学校特色是公众对学校的一种印象和评价,其实质是一种“文化认同”。因为文化是特色的灵魂,特色是文化的规范化。文化与特色是灵与肉的结合。学校文化丰富学校特色内涵,学校特色展现学校文化魅力。学校要想得到公开认可的“牌子”,就必须有自己的文化和思想。所以,创建学校特色,必须在提升学校文化思想上做文章。
伊顿公学的学生总是表现出一种“绅士风度”,为什么?这是因为一个人在一所学校:“浸润”了苦干年后,就不可避免地被“烙下”深深的文化“胎记”。人是文化垢人,文化总是在以一种“润物细无声”的方式影响着人的成长。
学校精神文化主要是指学校的理念信念和价值追求,其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;有的表现为系统的办学理念,而有的则通过校训、校风、校歌来体现。陶行知先生学成归来后脱下皮鞋,穿上草鞋,到乡村去实践他的“生活教育”,倡导“千教万教教人求真,千泞万泞做真人”,形成了独特的精神文化。时下,有的 提出要培养“合格+特长”的人,有的提出要“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”,还有的提出“要创建学习型学校”等,这些都是学校精神文化的一种具体的表达形式。
特色学校建设的核心在于形成一种精神文化。九中的精神文化是什么,我认真思考一下,应该是教师“包容、献身”。学校应该是“真诚做人,自强不息”。学校的文化精神不仅学校建筑风格,技术装备那样显山露山,它是学校长期发展中积淀下来的较为稳固的曩、行为习惯和生活工作态度,它弥漫在校园的各个角落和学校教育的各方面,影响着师生员工的一切行为(对人,对己),工作学习态度。思维习惯、人际交往方式等等。学校的文化精神无疑是一种耳濡目染的教育,它能考虑到春风化雨,润物无声的效果。哈佛大学的校训是用拉丁文字写的,译成中文是“与柏拉图为友,与亚里士多德为友,更要与真理为友”。这个校训突出的有两点:一是哈佛重视传统,尤其是以柏拉图、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希腊人文的传统,相信在伟大的传统中有永远的智慧,所以在哈佛不大可能全盘反传统、全盘反历史的人物;二是强调追求真理是最高的原则,无论是世俗的权贵,还是神圣的权威,都不能代替真理,都不能折服人对真理的追求。就是这两个原则的朴素作用、相互补充,保证了哈佛能够在一个伟大的时代继往开来、传承创造,不断地推陈出新,它永远地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年轻学子的梦想。
在创建特色学校的过程中,我们紧紧结合校园环境与文化建设开展丰富多彩、有益身心的活动,帮助师生认识社会,探索人生,展示才华,陶冶情操,促进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。
一是课程引领。
二是课题引领。
三是课外引领。
特色是一个载体,承载着学校的发展,寄托着教师的期待,昭示着学生的进步。特色学校的创建也并不是一蹴而就的,它经历着积淀、显现、壮大、扩张的过程,但又是潜移默化的实践过程。充分利用无处不在的教育氛围,通过环境与文化精神无声的熏陶,积极实施无痕的教育便是我校精神与文化环境特色教育的主要做法。
特色无痕,也许,这就是“特色”的特色。